《嘻哈史诗看古今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比奇屋biqiwu.org
在那鸿蒙初辟的上古时代,世间万物尚在混沌中孕育。燧人氏部落里,一个男婴呱呱坠地,他便是日后被尊称为伏羲氏的伟大智者,又名太昊,也被称作黄熊氏。
伏羲氏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,他的双眸灵动而深邃,仿佛藏着对世间万物无尽的好奇。彼时,部落中的人们过着简单而蒙昧的生活,虽已学会了燧人氏所传的钻木取火之法,但在诸多方面仍处于懵懂摸索阶段。
伏羲氏在部落中渐渐长大,他时常独自坐在河畔,望着潺潺流水沉思;或是爬上高山,俯瞰广袤大地,心中思索着人与自然的种种奥秘。部落中的长辈们看到伏羲氏如此聪慧好学,都对他寄予厚望,隐隐觉得这个孩子将为部落带来巨大的改变。
与伏羲氏一同成长的,还有他的好友苍芒。苍芒性格豪爽,勇猛过人,与心思细腻、智慧超群的伏羲氏形成了鲜明的互补。他们二人常常结伴外出,探索部落周边的世界,共同经历着无数奇妙的冒险。
一日,部落中因分配猎物之事起了争执。几个年轻力壮的族人仗着自己狩猎时出力较多,便想多占份额,全然不顾老弱妇孺。场面一度混乱不堪,大家争吵不休,原本和睦的部落氛围被打破。
伏羲氏目睹这一幕,心中忧虑万分。他深知,若无规矩,部落必将陷入混乱,无法长远发展。于是,他挺身而出,站在众人面前大声说道:“族人们,我们同属一个部落,本应相互扶持。猎物的分配,当有公平之法,照顾到每一位族人的需求。”
随后,伏羲氏思索良久,制定出了一套简单而实用的礼仪规范。规定狩猎归来,先将猎物集中,按族中人口数量大致均分,同时,会特别留出一部分给老人、孩子以及受伤的族人。对于在狩猎中表现英勇的族人,也会给予适当的奖励,如兽皮制成的衣物等。
起初,有些族人对这些规定并不理解,甚至心生不满。但在伏羲氏耐心的解释和示范下,大家逐渐明白这些礼仪规范的重要性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部落中的争吵越来越少,人们的行为有了准则,社会秩序得以初步建立,族人们也越发敬重伏羲氏。
苍芒对伏羲氏的做法大力支持,他凭借自己在部落中的威望,积极协助伏羲氏推行这些礼仪规范。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,部落变得更加团结和谐。
随着部落的不断发展,信息的传递和记录变得愈发重要。以往,族人们依靠结绳记事,但这种方法十分简陋,时间一长,常常混淆不清,导致许多重要信息丢失。
伏羲氏看在眼里,急在心头。他苦思冥想,试图找到一种更准确、便捷的记录方式。一日,伏羲氏在河边散步,看到龟背上的纹路纵横交错,排列有序,心中豁然开朗。
他赶忙回到部落,找来平整的兽皮和尖锐的石片,开始尝试创造一种新的符号来记录信息。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修改,伏羲氏终于创立了书契。他用简单而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,代表不同的事物、事件和数字。
例如,用一条直线表示“一”,两条直线表示“二”;用一个圆圈代表太阳,用弯弯的月牙代表月亮。为了让族人们尽快掌握这些符号,伏羲氏不辞辛劳,挨家挨户地教导。
苍芒对伏羲氏的新发明充满好奇,他学得十分认真,还主动帮助伏羲氏向其他族人传授。书契的出现,让部落中的信息传递和记录变得更加准确和便捷,族人们可以清晰地记录下每次狩猎的收获、祭祀的日期以及与其他部落的交往情况等。这一伟大的发明,为部落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在繁重的劳作之余,伏羲氏察觉到族人们精神生活的匮乏。他深知,音乐能抚慰人心,凝聚力量。于是,伏羲氏决定为部落带来美妙的音律。
他穿梭于山林之间,倾听鸟儿的啼鸣、溪流的潺潺声以及风吹树叶的沙沙声,从中汲取灵感。经过反复琢磨,伏羲氏用竹子制成了一种简单的乐器——竹笛。他将竹子截成不同长度的竹管,通过吹奏不同的竹管,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。
为了让竹笛的音色更加丰富,伏羲氏不断改进制作工艺。他在竹管上钻出大小不一的孔,通过手指按孔的不同组合,能够演奏出更加复杂多变的旋律。
当伏羲氏第一次在部落中吹奏竹笛时,悠扬的乐声飘荡在整个部落上空。族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,围拢过来,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。有的人随着旋律轻轻摇摆,有的人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。
伏羲氏看到族人们如此喜爱音乐,心中十分欣慰。他开始教导族人们吹奏竹笛,传授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。在他的努力下,音乐逐渐融入了部落的生活。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,族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,用竹笛演奏欢快的乐曲,载歌载舞,气氛十分热烈。
苍芒对音乐也有着浓厚的兴趣,他很快成为了部落中吹奏竹笛的高手。在他的带动下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学习音乐的行列中来,部落里充满了欢声笑语,人们的生活也增添了许多艺术的色彩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111永恒的不死鸟1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比奇屋biqiwu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