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疆域辽阔,寺庙林立,每一座寺庙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佛缘禅意。其中,扶风法门寺、龙泉寺与大明寺,各具传奇,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,见证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。
扶风法门寺,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,素有
“关中塔庙始祖”
之称。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,此乃佛门圣物,引得无数信徒不远万里前来朝拜。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,法门寺在大唐时期香火鼎盛,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地。寺中的高僧大德,每日诵经礼佛,潜心修行,以佛法普度众生。
龙泉寺,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,相传是碧霄娘娘的道场。说起碧霄娘娘,民间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。很久很久以前,大唐边境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,土地干裂,庄稼颗粒无收,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一位年轻的母亲,看着怀中饿得奄奄一息的孩子,泪如雨下,她在绝望中朝着龙泉寺的方向跪地祈求,希望能得到神灵的庇佑。
就在这时,一道七彩霞光从天而降,落在了龙泉寺的山巅。众人定睛一看,只见一位身着碧色霓裳的仙子,手持玉如意,面容慈悲,正是碧霄娘娘。碧霄娘娘看着受苦的百姓,心生怜悯,她挥动手中的玉如意,刹那间,乌云密布,电闪雷鸣,甘霖普降。干裂的土地贪婪地吸收着雨水,庄稼重新焕发生机,百姓们欢呼雀跃,感恩不已。
自那以后,碧霄娘娘的名声便在民间传开。人们为了感恩她的恩泽,在龙泉寺中为她修建了神像,日日供奉。据说,那些婚后多年无子的夫妻,只要诚心向碧霄娘娘祈愿,便能喜得贵子;身患顽疾、四处寻医无果的百姓,在龙泉寺的庇佑下,也能逐渐康复。寺中清泉潺潺,终年不绝,滋养着寺内的花草树木,也润泽着信众们的心田。这里环境清幽,是修行者寻求内心宁静、凡人寄托美好祈愿的绝佳之地,许多文人墨客也曾到此,留下了不少赞美龙泉寺的诗词佳作。
而武媚如今身处的大明寺,始建于隋大业元年,前朝炀帝杨广为纪念其父隋文帝的功业,特选址创建此寺,旨在保佑江山永固、福荫子孙万代。因此叫福荫寺。规模宏大,建筑风格融合了南北特色,气势恢宏。寺内香火旺盛,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祈福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朝代更迭。进入大唐后,因佛教兴盛,加之寺庙坐落于长安城郊风水极佳之地,唐太宗李世民赐名
“大明寺”,寓意佛光普照,大明天下。此后,朝廷多次拨款对寺庙进行修缮和扩建,新增了大雄宝殿、藏经阁等重要建筑。众多高僧大德也纷纷入驻,使得大明寺的规模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升。
寺中的僧人们秉持着慈悲为怀的理念,不仅潜心修行,还时常施粥济民,在当地百姓心中威望颇高。每逢重大节日,大明寺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,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朝拜,成为长安周边的佛教圣地之一。
武媚踏入大明寺后,便开启了她那清苦却又充满感悟的修行之旅。每日清晨,她在钟声的催促下早早起身,与寺中僧众一同诵经。起初,她的内心还满是对宫廷的怨恨与不甘,诵经时思绪也时常飘远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在这静谧的寺庙氛围中,她逐渐静下心来。
在一次偶然的修行中,武媚竟意外触碰到了
“他心通”
的境界边缘。那是一个月圆之夜,她独自在庭院中打坐冥想。月光如水,洒在她的身上,四周静谧无声,唯有微风轻轻拂过树叶的沙沙声。突然,她感觉自己的意识仿佛变得无比敏锐,周围僧人的内心想法,竟如一幅幅画面般在她脑海中浮现。有的僧人在为明日的法事忧心,有的则在思念远方的亲人。武媚被这突如其来的感知吓得不轻,她猛地睁开眼睛,那画面才渐渐消失。
此后,武媚开始有意识地探索这奇妙的
“他心通”
境界。她发现,当自己完全放空内心,摒弃杂念时,便能更清晰地感知到他人的情绪与想法。但她也深知,这能力若是被心怀不轨之人知晓,定会带来无尽的麻烦。于是,她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这个秘密,只在夜深人静时,才会悄悄运用这能力,去理解周围人的内心世界。
在为百姓治病的过程中,“他心通”
也发挥了奇妙的作用。她能通过感知病人的内心,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病情。有一次,一位老妇人前来求诊,表面上只是咳嗽不止,但武媚运用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比奇屋【biqiwu.org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医途大唐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