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金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比奇屋biqiwu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脱下粗布长衫,唐颂换回黑色宽松大衣,戴上深灰毛线帽。徐图换回藏蓝牛角扣大衣,杨先生帮他把金丝眼镜擦了十来遍才让他戴上。
三人打扮得衣冠楚楚,提着一箱子经书,搭了附近乡民的牛车进城。
敦煌城北有一座占地极广的宅邸,光是门脸就雕梁画栋,碧瓦飞檐,十分气派,正门大匾上有金漆题书——李府。
杨秀才与门房的人相熟,略说了几句话就带两人进了大院。行至一方小厅,只见香雾袅袅,四周有金石字画摆设,风雅非常。
路上杨秀才给两人讲了规矩,他们这次送还经书的人家是敦煌望族——李家。
李家乃是名臣之后,家学渊源,世代簪缨,马上要见的这位李翰林更是远近闻名的大儒。
刚坐定就有小丫鬟奉茶,青瓷茶具典雅,毛尖茶汤清芬。
用完一盏茶,一个书童前来取借的经书,一个衣着体面的婆子来取抄好的经文。
又等了半晌,李翰林身边伺候的小厮来传话,说老爷还在家塾,客人需稍候片刻,让丫鬟上了数盘精致茶点。
三人边吃边等,没等到李翰林,倒是那个取经文的婆子又折了回来,说经书的字迹跟以前不同,老太太打发她来问问。
杨秀才连忙回话,说是身边两位年轻相公协助自己所书。婆子不疾不徐接道,老太太想要见见几位先生。
三人跟着婆子走了许久,到了一处轩敞明亮的大厅,正中坐着一老妇人,衣着锦绣,气度不凡。两侧散坐着几个妇人,身后皆有丫鬟婆子拥簇,熙熙攘攘的,把偌大的屋子都填满了。
三人进去问安,因周围皆是女眷,故不敢抬头张望。
上座的老妇人让他们不要拘谨,略夸了几句抄书字迹秀美,接着便是询问唐徐二人的年岁、籍贯、父母、婚配与否。
唐颂觉得这套流程好熟悉。
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,两人觉得尴尬,但一二十双眼睛盯着,压迫感十足,也一一回答了。
老妇人刚要给三人赐座,就有小厮来请杨先生去书斋,三人告安,跟着小厮在院中穿行,路过一处幽静游廊,偶然瞥见一粉一蓝两道倩影在廊下花坛摇扇扑蝶。
唐颂现在灵力低微,和普通人无异,但有一点远超常人——视力。
隔着老远,她都能看清少女脸上的绒毛。
两个女孩生得极美,衣裙也精致华美,想来是这家的小姐。唐颂欣赏了几眼青春的美好,突然发现蓝衣少女手上闪光的东西好生眼熟。
她放缓脚步,屏息凝神,双目微眯。
是那枚卖了三两的钻戒。
“咳咳!”杨秀才皱眉,故意干咳提醒。
唐颂回过神,抱歉笑笑。
行至一处小院,只见幽篁中有一清净小屋,从门外看去,有一长身男子端坐其中,正在饮茶读书。
“大人——”还未进门,杨秀才就朗声作揖。
李翰林见人来了,放下书本,起身迎接:“辉之来啦。”两人叙旧一阵,杨秀才才引荐唐徐二人。
李翰林见两人身着洋服,相貌俊秀,身姿挺拔,对两人印象不错。
杨秀才介绍两人是留洋回来的学子,不仅精通泰西文字,还通晓诗文史学。
李翰林一听来了精神,叫书童拿来一本书递到二人手上。
“the
study
of
sociology——”唐颂看着封面流畅念出,杨秀才微笑着摸了摸胡子。
李翰林问道:“你可知这书是何人所著,内容又是何物?”
这书是他京中好友捎来,信中只说此书精妙,值得一看,可惜他不通洋文,国内亦没有完整译本,他只好广招贤士翻译,来了几个在洋行做事的翻译,译了两页都说晦涩难懂,译不出来。
“这是斯宾塞的书。”徐图斜瞥了一眼封面。
唐颂点了点头,说:“不错,这是斯宾塞的《社会学研究》,内容的话讲起来很复杂,它涉及了许多领域,我并不专精。”
“无妨无妨,小兄弟尽管讲。”李翰林见这后生言之有物,又很谦虚,笑着招手让丫鬟上茶水点心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