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风神,大驾光临,有何指教?”
苏十三在直播间问了出来。
陈清风发弹幕回复“想听听你们的演奏。”
这个时候,也没必要拐弯抹角了。而且陈清风也不喜欢拐弯抹角。
“决定让我们加入你们了?”
陈清风的弹幕让苏十三和他身旁的三十三,一阵喜出望外。
“先听听吧,如果不错的话,你们可以加入进来。”
陈清风继续弹幕回复。
“好!”苏十三自信满满的答应了,“是我们一起来,还是一个一个来?”
陈清风“都可以,你们自己决定。”
“好,我们商量下。”
苏十三回了一句,开始和身旁的三十三商量。
“你们觉得,我们一起来,还是一个一个来?”
牛十三道“当然是一个一个来了,加深风神对我们的识别印象,也能更好的展现我们各自的特点。”
觋十三、梅十三也都相继点头。
都同意一个一个来演奏。
苏十三笑了笑,道“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,我们虽然配合的很好,但是相互要照顾,我们四种乐器,有一些独特的地方,就不好发挥。所以,一个一个来最好。”
“既然大家都同意一个一个来,那我就和风神说一声,然后咱们开始。”
牛十三、觋十三、梅十三同时点头同意。
“风神,我们商量好了,决定各自演奏各自的专属乐器。我的乐器是唢呐,牛十三是鼓,觋十三是笛子,梅十三是二胡。”
“我是队长,第一个就由我来吧。”
苏十三在直播间里,将四人的决定说了出来。
“那就开始吧。”陈清风的弹幕简单回复。
看到弹幕上的回复,苏十三就开始拿起来自己的唢呐,做准备了。
唢呐严格意义上来说,其实并不能算是我们中国的乐器,因为它不是在我们中国被我们中国人创造出来的乐器,而是公元3世纪,从波斯、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的。
早起只是在xjgs那边流传,到了金元时期,才到了中原。
当时翻译的名字有很多,比如“锁呐”“销呐”“苏尔奈”“锁奈”“唆哪”等等。
都是音译而已。
古籍中详细记载唢呐的时间,是在明代。
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。在他《纪效新书·武备志》中说“凡掌号笛,即是吹唢呐。”
除此之外,明白还出现了专门描写唢呐的文章。
比如明代王磐的《朝天子·咏喇叭》
“喇叭,唢呐,曲儿小,腔儿大。官船来往乱如麻,全仗你抬身价。军听了军愁,民听了民怕,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?眼见得吹翻了这家,吹伤了那家,只吹得水尽鹅飞罢。”
从形象到音色,再到效果,可以说将唢呐描写的非常到位传神。
官船军民这家那家的描写,也说明了唢呐在明朝已经被广泛接收和演奏。
所以到了明代后期,唢呐就在戏曲音乐中占有了重要地位。
用来伴奏唱腔、吹奏过场曲牌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比奇屋【biqiwu.org】第一时间更新《直播之古琴大师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