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天行有常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比奇屋biqiwu.org
正式就国,
姬伯服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。
宗周的贵族大都有许多身份,譬如郑公友,
他是宣王之弟、今王之叔,
是宗周辅政的公爵郑公,也是郑国的国君。
但是在诸侯们各自的封国之中,他们最重要的身份就只剩下“国君”这一个。
姬伯服就国的时候,场面极其盛大,
周王亲往践行,赐玉圭、车马,最重要的是,赐铭有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之鼎。
《文王》是《诗经·大雅》组诗中《文王之什》的第一篇,
述文王之德,传为周公旦所作,以戒成王。
看到金灿灿的鼎,
姬伯服差点没被闪瞎。
被周王室奉若神明,从夏朝一直传承到现在的九鼎,因为历经风霜,早就没有了青铜这种“合金”最初打造出来的金色,而是后世一般认知里的青色,但是姬伯服所受之鼎,从颜色就可以看出来,是紧急打造出的新鲜产物。
鼎乃礼器,
各级贵族因等级不同,
使用礼器时的数量、种类都有所不同。
这个时代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已经成熟,
但是铸鼎和铸其他的青铜器还是有所区别的。
鼎为礼器,青铜器中的礼器被称为“吉金”,因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,又被称为“重器”。
需要如此庄严对待的对象,自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铸造的。
当今之时,有需要特别铭记之事,贵族们便会铸鼎,将这件事特意记录下来,换而言之,没有特别的事情,也不会随便铸鼎。
宗周最近一次铸的鼎,是为了宣扬“在周王姬宫湦的英明领导下,诸侯联军大胜犬戎,取得了对外战争的又一次可贵胜利”。
可以说,宗周的鼎和殷商的甲骨文一样,都是变相的重大历史记录,只不过比起商人“凡有大事,必要祝祷”来说,宗周的鼎记录的大事可能没有那么多罢了。
作为姬伯服受封宣侯的证明,他所受的鼎,铭文应当是记录“某年某月某王之子姬伯服受封宣侯,封邑几何,所担何任”之类的内容,绝不是应该是单纯的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。
姬伯服很平静,无外乎老爹又抽了,想通过与众不同的铭文来彰显他的特殊地位罢了。
但是其他人不这么想,毕竟聪明人总是想得多,就算想得不多,在有心人的造势下,也会联想到某些方面去。
南申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为了作为镇守南方的军事重地,谁知道被宗周防备得很的南方诸国没乱,他们先背后捅刀子了,也是很令人感慨。
南申建立不过两代,分封的血裔卿大夫还不是很多,姬宫湦为了儿子着想,干脆一股脑儿地把人都赶到谢邑去了。
就这个处理结果,别人还得赞一句王上宽宏大量。
姬伯服现在的人手,都是姬宫湦从宗周王畿给他分配过来的。
就封诸侯以后,姬伯服觉得也没有那么难接受,好歹也是一方土皇帝呢!
他爹就是想太多,总觉得只有太子之位才配得上他。
姬伯服为侯爵,冕旒为七,冕服章纹数亦为七。
他原来当太子的时候,冕旒同三公等公爵,冕旒数为九,九丝复九珠,换成七旒以后,姬伯服表示,虽然依然遮眼,但是好歹比之前清楚了。
宣国内部,先行周法,官制分政、礼、刑、教、治等官,简而言之就是周王朝“六官”制度的明确版。
执掌礼仪的礼官,说起来当然要比大周“六官”里的春官宗伯要明确。
虽然了解这个时代的官制,但是依然对后世的官职比较耳熟能详的姬伯服很绝望。
他的笔记呢?每次大朝前都要悄咪咪地记下朝中各人的职位和等级的笔记呢?
当然了,就算他的笔记还在也没什么用了,毕竟他都就任封国,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了。
因为大周实行的是世禄世卿制,只要姬伯服需要人,他爹就能给他找出一大批关系或远或近的亲戚来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小说推荐:《精灵世界的心灵大师》《打赢复活赛后被遣返龙族》《和无数个我互相帮助》《我在现代留过学》《嫁给铁哥们》《少女的野犬》【科技流小说】《神话:灵性支配者》《重回1958,打造世纪豪门》《朕就是万历帝》
长恨歌行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比奇屋biqiwu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